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建筑信息化>>新闻报道>>

走出“安徽特色”智能建造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孙宇枫
 

  近年来,安徽省以智慧工地建设为核心抓手,通过搭建四级联动智慧平台、深化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全周期应用、加大智能装备推广力度,为“好房子”建设注入科技动能,走出一条“安徽特色”智能建造发展路径。

  搭建四级联动智慧平台

  安徽省搭建中国建造(安徽)互联网平台“智建通”模块,提供智慧工地综合服务,以系统集成、数据赋能、精准监管、长效运行为原则,构建“省—市—县(区)—工程项目”四级联动管理体系。

  在省级层面,依据《智慧工地建设标准》打造全省智慧工地指挥中心“驾驶舱”,从工程总览、人员管理、视频中心等六大维度开展宏观分析。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直观呈现全省数据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点击即可查看地市、县(区)及具体项目的实时动态,形成“一屏统览、一网统管”的监管格局。

  在项目管理端,平台构建覆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35类角色的权限体系,通过厘清各参与方在平台应用中的职能边界与操作规范,形成权责明晰、流程贯通的角色权限架构,为平台精细化管控提供制度保障。该体系精准界定不同业务场景下的数据可见范围与功能操作权限,确保平台应用既满足多方协同需求,又符合工程建设规范。

  深化BIM技术全周期应用

  安徽省以政策为牵引、平台为支撑,推动BIM技术从“试点应用”向“全面普及”转变,为“好房子”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数据保障。

  去年11月,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推行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应用”;今年2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开展施工图BIM审查工作的通知》,提出逐步推进规模以上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开展施工图BIM审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省内企业扩大BIM技术应用、加速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环境支撑。

  平台建设上,安徽省打造省级BIM审查平台,初步围绕建筑、结构、机电等5大专业,针对78类构件的139个审查要点开展图模一致性审查,确保模型数据的真实可信。平台建立了全省统一的数据格式,可以有效避免模型二次转换过程中的信息丢失,BIM审查更加省心省力。同时,为各业务场景和参与方提供BIM 一体化应用的高质量数据,为数据在设计、施工、运维等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无障碍传递、流转、共享和应用提供支撑,为行业树立高效协同的新标杆。

  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级BIM审查平台显著提升审查效率,为安徽省BIM技术全流程落地、建立工程全生命周期BIM信息传递的“一模到底”新范式筑牢了技术根基。

  加大智能装备推广力度

  安徽省大力推广智能装备应用,以技术创新筑牢安全防线、提升建造品质,构建全流程智能建造体系。

  在垂直运输领域,无人塔吊与智能地磅成为高效作业“标配”。芜湖凤起江辰项目的无人塔吊可自动规划吊运路径、优化运行参数,有效预防塔机事故,保障起重作业安全。芜湖悦麓华著项目的智能地磅系统,融合车牌识别与数据管理功能,实现建材渣土自动称重、全程追溯。

  在安全监测领域,AI识别与多维传感技术织密全场景防护网。芜湖陶塘里特色商业街项目的AI全域监控系统实现15类隐患智能识别,涵盖安全帽佩戴等核心场景。芜湖经开凤鸣研创中心二期项目的深基坑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位移、沉降、应力传感器实时捕捉土体变化。

  在施工人员防护领域,智能装备为高空作业与高危岗位筑牢安全屏障。芜湖长江序小区三区项目的智能安全带与安全马甲集成高精度传感器与定位系统,实时监测人员佩戴状态、作业姿态及生命体征。

  在质量管控领域,数字化系统破解传统施工监管难题。芜湖凤起江辰项目的AI灌浆监测系统,通过视频分析自动提取工序信息、识别构件孔位,一键生成标准化作业报告,实现灌浆过程合规化、透明化管控。

  在绿色施工领域,智能装备推动节能降耗与环保管控落地。芜湖经开凤鸣研创中心二期项目的智能水电表实时监测能耗数据,异常消耗自动报警;配套的自动喷淋系统,通过粉尘、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在扬尘超标或有混凝土养护需求时自动触发喷淋。

  安徽省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工地建设实践,推动“好房子”建设。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建筑业融合,为全国智能建造发展提供“安徽经验”。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