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信息化>>IT精英>>
广联达刘刚: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融入科技手段
- 时间:2017-05-04 17:23
- 来源:建设行业信息网
【建设行业.报道】“以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移动应用等技术有效结合,不仅可实现技术创新驱动管理革新,还能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技术用好了,肯定是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等发展。”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业务架构师研究院院长刘刚在接受中房智库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业务架构师研究院院长 刘刚
中房智库:装配式建筑发展很多年但进程缓慢,有哪些方面的瓶颈或制约因素?
刘刚:装配式建筑并不是新话题,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其发展过程中存在阶段性瓶颈。第一,最开始有很多构件厂,但核心瓶颈在技术层面,包括安全性、防水、耐久性、质量等方面。第二,现在的瓶颈在成本上,装配式建筑比传统方式成本高出20%左右。此外,装配式建筑存在几个制约条件,如构件大小,不能随意大,否则无法运输,且运输半径有限,距离太远,成本就越高。此外规模化没上来,产量不够大,成本也下不来。第三,市场主导没充分发挥作用,国家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但消费者不买单。因为消费者感受不到装配式建筑带来的切身价值,节能环保更多的是社会效应。
中房智库:3月23日,住建部发布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要建立适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作为数字建筑产业平台的广联达未来是否会参与这样的工作?
刘刚:目前国内建筑领域BIM应用并不十分理想,从此前我们与住建部信息中心联合编写的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的调研结果来看,企业积极响应热情很高,但是真正去落地应用的只有三成左右的企业,很多项目正在验证推广阶段,要么是企业还不够充分了解BIM,要么是还在观望。
此外,当前BIM技术推广遇到最大的瓶颈,是应用环境问题。因为在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应用环境,应用到一定程度就不单纯是一项技术了,而会影响项目管理模式。传统建筑建造的管理模式中,甲方、乙方等参建各方是利益博弈关系,但利用BIM为核心技术可以各方充分实现协同和共享,信息交互以及全过程集成和整合,这会使得原本存在灰色地带的情况变得透明化,这并不为原本为各自利益诉求博弈的参建各方所喜欢。所以,这种市场应用环境成为BIM 推广的最大阻碍。
中房智库:在上述行动方案中住建部还提出,要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推行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但现实中却出现了名义上的“总包”实质“分包”的情况,对此你怎么看?
刘刚:会有这种问题,“总包”模式在推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变形,目前大家都在探索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真正成熟会有一个过程。以前,我们每年会参加美国精益建造大会,其中美国推行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给我们一些启示。这种模式是希望参建各方形成利益共同体,成本加酬金合同,加上配套的合约体系和法律体系保障,不是利益博弈的关系。能让一个项目真正集成化,对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提升等都有帮助。
目前国内出台相关政策将大力推广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但我觉得未来也许EPC+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会是一种更充分的组合。
中房智库:目前广联达已经为中建、湖南城建等众多建设单位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提供了数字建筑信息化服务和支持,你们为开发商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做过哪些支撑?
刘刚:过去我们和很多开发商做过交流,他们表示从商人的角度会用最快的速度、最成熟的技术、最低的成本来交付产品。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下,考虑更多的是社会效应,也开始试点装配式建筑。
广联达做过的案例有,万科的项目,为其提供以BIM5D(基于BIM的项目管理工具)为核心平台,在施工过程装配式管理全过程应用。此外,在住总产业化基地项目的合作,从生产环节一直到现场装配,整个设计生产施工打通,以BIM5D平台为依托,深化设计各自模型,进行整体集成,通过这个平台与数字化生产设备相对接,自动排成,自动布料,生产完成后现场装配式各种管理,构件芯片二维码,吊装轨迹等。
从对项目周期来讲,应用以BIM为技术,最好越早越好。如果是施工企业,在投标前就需要应用这种技术做各种交互。如果是甲方,在前期设计和方案论证阶段,就要应用BIM技术来模拟,避免后期变更、返工,做好成本控制。
中房智库:住建部目前提出要建立装配式建筑信息统计制度,搭建全国装配式建筑信息统计平台,在该领域今后广联达又有哪些发挥空间?
刘刚:通过平台来统计数据不是目的,最后形成的数据,要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比如形成大数据之后,进而为提供服务企业形成征信,服务项目怎么样?服务过程中有没有不良记录?对信用评价有依据。此外,如果整个装配式建筑中,构件上采用芯片定位或者物联网技术,做到可追踪和采集装配式建筑的信息,这对房屋质量控制和今后生命周期是很有意义。大数据还可以对行业主管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让企业服务更精准。
中房智库:目前,住建部相关部门正在做装配式建筑质量追溯系统信息建设工作,你认为这样的追溯系统对装配式建筑行业会起到何种作用?你认为未来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刘刚:装配式建筑质量追溯系统将是对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依据和手段。因为新的技术形式,对装配式建筑参建各方企业的施工、生产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新挑战。另外,这个产业链上的工人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会影响装配式建筑的质量。
装配式建筑一定是大势所趋。两化融合是必然,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一定要融合科技手段,接入产业互联网。未来装配式建筑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创新和革新,也会结合信息技术等。
未来场景就像工业4.0描述的一样,线上线上融合。装配式建筑也一样,有线上数字平台,虚拟建筑平台,线下有实体建筑和工厂生产线。装配式建筑用工业化的手段与消费者对接,通过工业化规模化手段,满足个性化更多需求。
(中房智库研究员 :陈娟)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