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建筑信息化>>新闻报道>>

运用新技术拓展智慧城市创新性应用场景

  发展“新城建”,要运用非常多的新技术,如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技术,建筑信息模型、虚拟现实、智能卡等应用技术。这些技术正面向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化应用,及时知晓城市隐患、提供智能精准服务、维持项目安全生产运营高效运转,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

  用好大数据,提升多部门协作能力

  [变化]

  依托大数据、云技术等数字化手段,以往处理“城市病”时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现象正转变为“统筹调度”,多部门通过“一张图”协同作战,精准配置资源,快速集结力量,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镜头]

  作为“新城建”试点,济南市统一了工程建设项目编码、楼幢编码、房屋编码,串联起各环节业务,逐步实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数据全共享、业务全协同、服务全上网的目标,达到了以图管项目、以图管房和以房查人的效果,为新城建智慧工地、智慧物业、智慧市政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数据基础。

  济南市通过整合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所有信息系统资源,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大数据中心,横向实现与各业务处室应用系统、其他部门相关系统的数据交换,纵向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业务数据在部、省、市、县四级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实现行业内各种资源重组和整合、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形成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主题库,打通了各类业务数据之间的壁垒,消除了信息孤岛;运用GIS技术打造“住建一张图”管理系统,将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的管理数据和空间数据相结合,在“住建一张图”上展示立项、土地、规划、图审、施工、质量安全、房测、房产交易、物业、住房保障、城市更新、村镇管理等项目全链条信息,实现管理网格化,以图管建设、以图管房。

  为进一步夯实“智慧住建”数据基础,济南市摸清住房和城乡建设家底,开展了在建工程项目和房屋底层数据普查工作,将全市房屋和工程建设项目基础数据也落到了“住建一张图”上。

  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交通拥堵对市民出行造成困扰。在“新城建”试点城市杭州,城市交通装上“智慧大脑”,利用大数据“治堵”。

  “以前家门口就是一个大型停车场,车进不去也出不来。现在高峰期时车辆也能顺畅通行,看着舒坦多了。”杭州市滨江区王先生说。

  王先生家住在滨江区“知名”的交通堵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附近,曾经医院门口全天排起1.8公里车辆长龙是常态。

  滨江区的综合治堵,大数据功不可没。通过对有限道路资源的挖掘、重塑,在交通治理过程中采用数字化技术,如今该区域高峰拥堵指数由1.9降至1.41,下降25.8%,治理效果直接带动了社会效益的提升。

  “新城建”智慧问诊“城市病”,廊坊市智慧环保系统为城市生态环境精准管控开出一副绿色药方。

  “VOCs在线监测”“空气质量实时监控”“水环境监测预警评估分析”“污染源自动检测”……一个个不断变化的数字、图标,随时显示在廊坊市智慧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指挥平台的界面上。

  “运用科技手段,建立一套精准高效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将为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增添靓丽底色。”廊坊市环境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空气质量实时管控平台、水环境监测预警评估分析平台、高点视频天眼监控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等10个系统平台,可对全市范围内环境污染情况及各类案件高发区域进行分析评估,大幅提升了生态环境自动智能监管水平。

  在福州市,市民耳熟能详的城区排水防涝“最强大脑”——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是“新城建”的重点项目之一。据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系统通过打造感知监测预警的“眼”和预测预报、调度决策的“脑”以及自动化控制的“手”,“眼、脑、手”并用对城区1000多个库、湖、池、河、闸、站智慧和精准管控,实现全市水系要素可测、可看、可考核、可追溯、可学习、可复制。

  祝 新 赵泽众

  灵活应用BIM,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管

  [变化]

  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以劳动密集型、粗放式发展为特征的传统建筑业,正快步迈向智慧化。

  [镜头]

  走进雄安新区项目施工现场,你会看到“智慧工地”的模样。所有焊工、塔吊司机等特殊工种人员的信息录入到智慧建造系统,二维码扫一扫,作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

  据了解,雄安新区将BIM技术应用于各种建设项目,利用三维数字技术进行建设前的虚拟建造,能提前发现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北京市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医院项目中,建设项目团队引入基于BIM模型的4D、5D建设施工技术和基于数字平台的智慧工地系统,通过实时采集的数据汇总和物联网系统,建造起“虚拟医院”,并打造了一整套可以完整、立体、统一指导施工流程操作的“指挥系统”。

  新疆于2021年7月全面开展“智慧工地”项目建设工作。据介绍,该“智慧工地”整体方案基于5G、视频识别、扬尘监测传感等技术,对施工过程中人员、视频、质量、生产、环境等数据进行采集,最终实现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相关负责人说:“相当于建筑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能看得见隐患、听得见噪音、感受得到粉尘。”目前,“智慧工地”建设在全疆落地,各地州市上报符合“智慧工地”建设条件的工程项目1947个,“智慧工地”总平台共接入914个工地。

  哈密市伊州区建和瑞园建设项目作为“智慧工地”示范项目在全市推广。在该工地醒目位置的LED显示屏上,滚动显示工地风速、风向、温度、湿度以及PM2.5、PM10实时浓度;安全帽识别、智能区域行为分析识别精确掌握人员考勤、上岗、违规操作等情况……各类智能化信息化应用为施工安全增加了一道有力的“防火墙”。

  据了解,新疆“智慧工地”建设项目中,扬尘监控、考勤管理、工资发放基本功能已普遍应用,将来还可实现劳务监测、区域安防监控、物料监控、VR(虚拟现实)安全教育、塔吊防碰撞、特种设备监控等多元化智慧管理。“我们将利用5G、AI(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中应用的“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包含工地物联设备管理平台和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围绕设计、技术、安全、质量、物资、进度等项目建造管理工作,采用AI、VR、MR(混合现实)、BIM等技术,满足了工程项目全过程能耗管理、远程控制、视频监控、门禁实名制、设备运行监测、物料管理等建设需求,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建立了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项目运营环境,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据介绍,该“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包含工地物联设备管理平台和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平台架构包含网络传输、数据管理、功能应用。通过“智慧建造管理平台”的全面应用,实现对工地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相结合,使管理者能够更直接、更及时、更准确地掌握现场情况,同时通过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供预测和预案,从而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其中,工地物联设备管理系统包含智能电表监测、智能门禁实名制管理、塔吊运行监测、远程视频监控、AI识别、无人机巡航等11项功能,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包含虚拟样板、关键施工工艺三维交底、项目工程管理文件办公平台、安全质量管理4项功能。围绕“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能促进项目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建造,同时可以监督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行为,维持项目安全生产运营高效运转。

  范琼燕 钟建山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