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建筑信息化>>新闻报道>>

以数据为支撑 让管理更智能

  2021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修订版),进一步指导地方做好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CIM基础平台应定位于城市智慧化运营管理的基础平台,由城市人民政府主导建设;CIM基础平台的建设统一管理数据资源,提供各类数据、服务和应用接口,满足数据汇聚、业务协同和信息联动的要求。

  CIM平台建设内容包括顶层设计、一套标准、一个平台以及N个CIM +应用。一套标准关注于数据管理标准体系,可参考行业、国家、国际标准,根据城市场景的实际情况,为数字空间现实化以及现实空间数字化制定准绳;一个平台原则上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用户层,实现对城市生长全过程的记录、管控与治理。对于CIM+的应用本质上依赖于空间单元的界定,既有基于各种规建管等业务的非匀质空间单元,也有基于地理网格的匀质空间单元。数据、模型、业务都在空间单元内进行汇聚,共同形成共性的数据归集与管理、共性的模型支撑、共性的业务服务,以中台的方式支撑千变万化的CIM +应用。

  当前,不少城市已经开展了CIM建设试点,一般都强调四个方面目标:高起点开展顶层设计、做实做强CIM基础平台数据底板、全周期一体化设计建设CIM平台、重视强化CIM平台场景落地实践。CIM平台是实验性探索工程,基于各个城市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尤为重要。其中,河北雄安新区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以工程项目审批为切入点,可借此开展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的大规模汇聚;江苏苏州提出了1+10的模式,即苏州市与其10个板块之间建立总分互动的机制,符合苏州强区强县的经济发展模式;广东深圳搭建了全市精细化的模型,基于此强化探索开放灵活的城市设计管理模式,即设计云坊,这与其精细化的城市更新需求是匹配的。

  以CIM平台为底座,各地都试图勾画数字孪生城市的目标愿景。这其中包括三大目标:空间共享,即强化城市规建管运维全生命周期过程之中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的空间化,让全社会基于空间场景,共享各类信息,推动互联互通;空间治理,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线共同促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其中强调中微观层面上感知设施对城市脉搏的把控,及时发现城市治理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敏捷反应的数字化机制;空间增值,推动城市空间数字资源向城市空间数字资产转型,探索数字孪生城市之中数据资产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夯实城市发展的数字动力。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的建设,遵循雄安总体规划的数字孪生城市原则,即“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实时可控,建立健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首先,加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智能城市的四梁八柱,基于市政与道路基础设施搭建数字化的感知与监测体系;其次,建构全域智能环境设施,提供随时随地的人机互动界面,便于老百姓实时进入数字空间,最大限度地跨越空间距离的限制,进行更为便捷而实时的交流;最后,建设数据资产管理系统,推动城市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在管理与交易之中进行流通,从而进一步转化为城市资产,推动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与运营。

  以空间映射为核心,贯穿城市现状、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以及竣工六个阶段,形成与雄安“现实城市”生长规律相契合的“数字空间”循环迭代、自我成长的记录模式。根据雄安的全周期、全时空、全要素、全过程的管理要求,尊重每个阶段BIM的自生长规律,实现项目的有效审核和管控。这构成了以“时间”为轴线的集成创新。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有三个方面的创新。全时空的数据融合,以“算法”为动力推动多源异构数据的融通,构成BIM平台的综合性数据底板。全要素的规则贯通,以“空间”为坐标梳理各条业务流线的交织情况,识别出六个阶段依次循环或往复交织的规则逻辑,构建跨越不同行业、不同管理部门、不同社会主体的规则连通机制,构成BIM平台的规则库。全过程的治理开放,以“共享”为理念,服务于多维度的创新创意,推动数据、模型、业务模块的公开性,激发市场主体意识,探索平台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