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信息化>>新闻报道>>
王传霖:信息化下建企的挑战和转型机遇
- 时间:2018-12-27 08:49
- 来源:建设行业信息网
【建设行业.报道】2016年以来,我国建筑业回暖趋势明显,新签合同额、产值及增加值同比增速逐步回升,2017年度新签合同额较上年度增长20.4%;今年前三季度,受国家降杠杆、减负债、防风险政策影响,建筑业新签合同额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放缓;
面对中美贸易战对出口的冲击,以及消费持续不振等不利影响,10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大重大项目储备、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加大对在建项目和补短板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等10项配套政策措施。
由此分析,我国建筑业市场仍将整体稳中有进发展。
我国建筑业市场仍将整体稳中有进发展
▌建筑产品细分市场分化特征明显。
通过对建筑业细分市场分析,房屋建筑业下滑趋势明显,增速从2009年的50%降至2016年的20%,最低时达到-20%,但房屋建筑业在建筑行业中的支柱地位难以撼动,占比仍在60%以上;
传统的铁路、道路、隧道、桥梁工程建设市场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从2014年以来发展速度一路领先,增速已超到20%以上;
架线及管道工程市场受行业影响较小,总体表现稳健,新签合同额稳定在2000亿元左右;同时不同规模的城市将呈现出分化格局;水务环保与城市综合开发市场前景可期。
▌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上升。
2010年以来,中国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在明显上升,特级及一级企业“逆境生长”能力较强,特别是建筑业央企,规模逐年扩大,发展势头强劲,且具备较强的韧性。
未来中国建筑企业将发生明显分化,少数企业走向行业顶端成为工程投资设计建设总承包型企业,一部分具有专业技术和施工能力的企业转变为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那些无系统优势、无专业优势、无资金优势的“三无”企业将会被市场清出,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这类“三无”企业已经普遍感觉到了严寒的到来,能否熬过这个冬天尚且未知。
▌建筑业信息化蓬勃发展。
近年来,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和社交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也紧跟社会大势蓬勃发展,并呈现出向信息化技术应用集成化、移动化、数据化、智能化的纵深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应用集成化。集成化应用打破了“信息孤岛”,使得以往各自独立的工具类、业务、财务信息系统转化成为了有机统一整体。
二是应用移动化。移动应用突破了时空限制,多终端随时随地协同工作,显著提高了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水平。
三是应用数据化。大数据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热点。开发使用好在企业管理、工程管理中产生的数据,释放出更多数据的隐藏价值,进而更好辅助企业管理决策,同时这也是发展“智慧企业”的必由之路。
四是应用智能化。钢筋加工焊接智能机器人、预制构件自动化生产线、会计记账机器人,已经不同程度地在建筑行业开始应用。
建筑业信息化蓬勃发展
信息化时代传统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对企业发展空间的挑战。
施工行业一直属于典型的同质化竞争行业,随着国家建设主管部门对信息化技术在行业应用的日益重视,全国已有部分省市将BIM技术应用引入电子招标投标系统,部分工程项目在中标后必须应用BIM技术。
在此背景下,BIM、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正日益成为行业优秀施工企业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运用信息化技术,将面临巨大市场开发压力。
▌对企业发展质量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和深入应用,行业优秀企业将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组织变革、压缩管理层级、重构管理流程、整合社会资源、运用集采模式,实现企业向组织矩阵化、管理扁平化、资源集约化模式转变,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这对信息技术应用落后的传统施工企业,将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压力。
▌对企业组织活力的挑战。
在信息化浪潮汹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活力,即组织敏捷性与组织竞争能力,已经成为衡量行业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组织敏捷性,要求组织必须能够对市场变化进行快速感知并对组织结构及运行体系进行自我进化;组织竞争能力则要求组织的管理技术、装备技术、建造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持续迭代升华这种竞争能力。
如果一个组织不具备组织活力,该组织必然将失去生存能力。
信息化时代传统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信息化背景下施工企业的转型发展机遇
▌信息化助推生产方式变革。
一是提高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一方面推动了跨区域、跨组织开展物资、设备、劳务、服务的集中采购或保管使用,从而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为企业内外共享物资、设备、劳务、服务等资源,提供了技术保障,进而有效提高了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提升建造自动化应用程度。将BIM技术、在线监测平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信息技术,积极应用于工程项目设计、制造、运输、存储、建造等各个环节,逐步提高生产建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进而实现钢筋自动加工、梁场智慧管理、搅拌站与预制构件智能生产。
▌信息化赋能现代化管理。
企业管理最大的浪费,是沟通不顺畅、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而发生的隐性成本所导致的浪费。信息技术的跨时空同步传递、信息共享、云计算等优点,为企业实施协同管理、消除信息孤岛、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是协同工作平台提升管理效能。建立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平台,横向提升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效率,纵向增强部门对项目的管控能力,逐渐形成“小前端、大后台”的管理格局,实现“管理部门之间业务协同、管理层与项目层之间管理协同”,进而提升企业集约化管理,使企业整体效力和员工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建立项目相关方综合应用平台,聚焦安全、质量、进度等核心关注点,建设主管部门、业主、监理、总包、分包单位间协同工作平台,实现项目建设管理过程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项目综合管理水平,为矩阵式、扁平化的项目管理模式赋予新的内涵。
二是数据中心化解“信息孤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是数据归一和数据中心的建设,通过数据中心连接企业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企业产业链、业务链各类数据与信息的互联互通,从而彻底化解企业信息孤岛难题,提高企业管理绩效。
三是大数据辅助企业科学决策。企业和项目的信息化系统平台运行累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通过对前述数据资源的过滤、筛洗、分类、计算、分析,形成企业自有的大数据决策中心,服务于企业的科学决策和总体管理,进而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协同工作平台提升管理效能
▌信息化驱动组织变革。
“科层制”是企业组织的传统模式,该模式存在管理层级多、责任主体多、岗位角色多、工作协同低等问题。面对新的行业发展环境,企业与项目的传统组织结构弊端日益显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深入应用,不但使得组织变革成为可能,并且加速了这种变革趋势。
一是企业网络化。信息技术从纵向改变了传统的层级式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方式,免去了中间层的上传下达,减少了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推动了企业的机构精简;从横向在企业内部打破部门界限,各部门及成员以网络形式相互连接,使信息和知识在企业内快速传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使得组织的市场反应敏捷性大大提高。
二是项目平台化。通过建设项目协同工作信息化平台,在信息交互方面,实现项目经营管理集体、生产实施团队、资源配置部门、相关协作单位的信息互通和协同工作;
在项目建设实施方面,实现生产组织从区域化向专业化转变,业务管理从条块管理向协同管理转变,资源配置从分散独立向统一调配转变;
在要素管控方面,实现对项目劳力、物力、信息、时间、成本、风险等要素全集成专业化管理。最终实现项目相关方在统一平台下对工程项目的“跨区域协同生产、远程现场生产指挥、多部门协同工作、多组织协同管理”目标。
(责编:李霞)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