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建筑信息化>>新闻报道>>

生态共聚 平台赋能:数字建筑与产业创新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建设行业.报道】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业也在政府监管、招投标管理、工程组织方式、建筑用工制度、建造模式变革等方面锐意改革与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的不断深化应用,更是给建筑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而“数字建筑”正是建筑业数字化变革的集大成者。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方向,认清当前所处阶段及面临的挑战,汇聚多方意见,清晰发展路径。8月13日,在广联达上海大厦,举办了一场以“生态共聚·平台赋能”为主题的数字建筑与产业创新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100多位泛上海地区的建筑领域政府及行业协会领导、高校专家学者、企业高管,通过高端对话共同畅想数字建筑未来,并汇聚各方力量共创、共建、共赢、共推建筑业数字化变革,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研讨会主要就建筑业数字化重要举措和战略布局、创新实践和典型案例、目标规划和路径设计等方面深入交流和探讨,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吴慧娟:从组织模式到建造方式,建筑产业现代化之路任重道远

  关于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原司长、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吴慧娟在研讨会上提出了3点思考:第一,中国建筑业规模非常大,但大而不强、任重道远;第二,需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第三,需变革生产建造方式。

  

  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原司长、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吴慧娟

  从产值上看,2017中国建筑业产值21.3954万亿元,增长了10.5%,在GDP中占比6.73%,居于第四位。从行业规模看,2017年统计,我国建筑领域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近9万家,其中特级企业是600多家,工程勘察设计企业3万多家,监理近8千家,工程招标代理机构7千多家,造价企业7千多家。从业人员达5千多万。但政府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场信用配套机制进展缓慢,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市场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人技能偏低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

  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最关键的是业主、工程总承包单位、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三足鼎立”,也要更加注重市场的选择。建筑业19号文提出,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从分割管理转向集成管理,尤其是设计与施工深度融合,将实现技术、工法、工艺等的高效利用。19号文还鼓励各类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来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同时提出发挥建筑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建立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开展建筑工人的实名制管理。建筑行业企业一部分做大做强做优成为龙头企业,大部分做专做精做细做实成为专业企业,龙头企业与专业企业各取所长,进而可避免同质化竞争。

  变革生产建造方式,将推动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乃至业态创新。譬如,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建筑产业深入融合,通过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建筑业进行全链条的改造升级,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尤其是BIM技术应用,将规划、勘察、设计、咨询、运维全过程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当然,工程建设标准引领也非常重要。

  龚剑: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工程实践

  从美国数字地球、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英国数字化战略,到中国制造2025、数字中国,数字化可谓全球战略。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30年数字化的推动力或可转变并创造10%到45%的行业总收入。

  

  图: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院长龚剑

  数字化建造技术即应用数字化的技术辅助工程建造,它的终极标准是通过数字化的建设技术,实现计算机上的数字化仿真建造。数字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实现在计算机上把整个建筑建造一遍,分析各个重要环节,解决工程各种问题,最后再着手实体建造。数字化是智能建造、智慧建造的基础。

  在数字化建造基础中最重要的方式有2种,一是基于三维建模的方式,大多数是用第三方软件建模解决工程问题,二是为了高效建模开发集成的建模软件。当然,数字化的工具也非常关键,如第三方软件、集成的建模软件、BIM系统、其他商业软件。目前,上海建工在数字化建造方面已经落地了很多项目实践,如数字化控制的建筑机器人应用,上海中心玻璃幕墙、迪士尼项目钢筋和网片的数字化加工制作,三维扫描、3D打印、三维泥塑在建设中的应用等。预计2020年即十三五规划年底,上海建工将实现技术管理平台化。

  数字化是我国建筑业弯道超车的重要手段,将改变传统建造模式,全面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建造水平。随着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业也正在由大国向强国转变。

  袁正刚:数字建筑深入剖析

  传统建筑业面对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从业人员老龄化、安全事故频发、生产力水平低下。基于数字化转型升级逐渐成为建筑业变革的关键。欧盟提出建筑业4.0,认为是“一个时代给建筑业的唯一一次机会”。从制造业看,上个世纪90年代,第一架波音747飞机实现了无纸化设计,整个制造过程三维化。而当下的制造业,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从设计到加工到安装全流程的数字化。

  

  图: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袁正刚

  无论是工业4.0,还是建筑业4.0,最核心的还是技术。针对我国建筑业数字化变革现状,广联达提出了“数字建筑”概念,并在今年1月正式对外发布了国内首个《数字建筑白皮书》,获得了全行业普遍认可。“数字建筑”即由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引领,结合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将实现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构建项目、企业、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从而推动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代表的产业升级,实现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的产业目标。

  简单来说,数字建筑就是“三全”“三化”“三新”“一生态”。目前,数字建筑已在很多工程项目开始实践应用,如数字雄安,从规划、设计到建造、管理,向“规建管”一体化发展。再如智慧工地实践,将入口闸机与人脸识别结合起来,将安全帽与智能芯片融为一体,将工地设备、材料等逐渐实现物联网,助推施工工地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广联达的协筑云平台,还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和资料共享,人工智能在进度管理方面应用也恰到好处。

  数字建筑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但建筑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几个误区,如自己做软件、完全外包或者观望等待。建筑公司和软件公司是完全不一样的内核,建筑公司自己做软件很不容易;完全外包则不利于企业本身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成长;观望等待则很可能会错过行业最大的红利期。另外,数字建筑落地应用不是表面的一把手工程,不是单点应用,需要企业乃至行业整体化、系统化推动,助力中国建筑业在数字中国时代创新发展。

  上海建筑界专家现场研讨,共议数字建筑深化应用

  数字建筑与产业创新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由广联达高级副总裁刘谦主持,会上,嘉宾们的对话环节更是精彩纷呈。上海市建设工程咨询行业协会秘书长徐逢治表示,建筑业的数据整合过去没有积累,数据碎片化,各专业割裂。一旦有新技术介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将带来的已经不是改革而是颠覆性变革。建筑业的变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应该创新制度并搭建平台,促进数据互通、深度探讨以及业务合作促进。

  

  图:上海建筑界各位专家研讨会现场交流探讨

  美国AACE中国区主席沈峰谈到,探讨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妨先跳出建筑业,看看工业制造业走过的路。通用汽车厂在2010年的时候,车身车间就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目前特斯拉的生产,总装车间基本也都是机器人。建筑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标准化和个性化都是趋势。建筑业各参与方,包括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产业工人等,使用相同的平台,相同的数据,相同的信息流,才能达到一个整体效果。可以说,整合才能带来效率,而数字化使整合成为可能性。

  上海申元工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嘉提出,目前的全过程咨询大多数都是碎片化的,连不成整个建筑物的整体建筑数据逻辑,未来应该搭建全过程咨询的数字平台,实现对全过程的数据流管控,也将成为数字建筑的一个重要支撑。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广斌认为,针对数字化的意义行业基本已达成共识。建筑数字化的目的,是要生产好的产品,并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高质量。目前建筑业的行业和专业是割裂的,无法数据共享,不要过于指望依靠数字化就实现数据互通和产业转型,而要集成技术、组织、政策、教育、培训、商业模式,形成整合创新,才可实现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的美好未来。

  江苏住建厅分管建筑业原副厅长、江苏省建筑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纪迅认为,“互联网+”给建筑业带来无限可能,建筑业主要是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数字建造、智能建造,通推此四个建造,将推动建筑业走向现代化。光明食品集团上海置地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上海BIM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副秘书长庞学雷最后表示,推动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市场化的竞争,以及数字化平台的打造,还需要尊重各个专业之间的协同。希望广联达能不断推出新的一体化平台和软件,为整个行业带来一些新气象。

  生态共聚,平台赋能。通过建筑行业各领域人士的深入探索和研讨、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的共同实践,建筑业的数字化未来前景可期。


(责编:王瑞)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