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建筑信息化>>解决方案>>

BIM发力设计施工无缝衔接

    【建设行业.报道】 在北京有一个建设项目,它的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着世界各国建设者的神经。它就是CBD核心区Z15地块,目前正在紧张施工的“中国尊”——中信集团未来的总部。

  “中国尊”设计高度528米,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第一高”。然而这座超高型建筑将如何突破设计和施工中的重重困难,顺利攀升到最高层,却蕴藏着建筑业界的许多热门话题,其中一点就是BIM技术的应用。

  最近,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的全球领先提供商Bentley公司与业界专家就BIM的应用举办了一次专家对话会。会上,“中国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亮点。

  “中国尊”项目设计总承包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部部长卜一秋和BIM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陈宜透露,“中国尊”项目的业主就明确提出希望消除设计和施工之间的鸿沟。“通俗的说法,就是设计向前迈一步,施工往后退一步,使设计成果和施工过程之间有一个比较顺利的过渡。”陈宜说,“中国尊”的地下管线施工模拟就是在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实现的,施工模拟应用只是增加了一些结构方面的内容。

  为了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中国尊”项目专门成立了BIM小组,形成了BIM导则,并建立了统一的建模标准。施工方直接参与了导则和标准的建立。比如,BIM导则中的综合准则是由施工单位提出的,并已经由施工单位的顾问进行初步验证。陈宜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中国尊”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效果不错。“我不能说施工单位可以百分之百拿设计成果来用,但是设计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考虑施工的要求。”陈宜说。

  在这次专家对话会上,Bentley 中国BIM拓展总监俞兴扬表示,BIM不是软件,而是一个过程,一种新型的工作模式,它代表着紧密的协作和顺畅的交流。通过BIM,我们最终要获得的,是建筑的高品质、低能耗、高速度和低投资。

  然而在实践中,囿于种种客观因素,这种紧密的协作和顺畅的交流并不容易实现。要跨越设计、施工以及运维等环节之间的道道鸿沟,还需要业界各方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

  做好设计与施工的衔接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信息与档案管理部副主任黄珣认为:"设计单位更关心碰撞检查等问题,除了表象层面的东西,保证各个专业在设计过程中不出什么差错。施工企业则关心施工工艺模拟、进度管理以及场地物流等方面。"

  对于这种脱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综合设计五所所长刘济瑀也指出:“术业有专攻,施工阶段的很多工作不是设计单位能说了算的,甚至要设备供应商来提供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在二维设计时代就已经存在。”

  任何一个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推广,都需要利益相关者相互协作,共同行动,从而实现产业链各方的共生共荣。BIM应用的繁荣,首先要做好设计与施工的衔接。这既需要各方转变思维,还要调整好产业链的利益关系。

  对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部部长卜一秋认为:“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设计价值是能够体现出来的。然而设计师的付出与价值体现是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的。因此就产业链而言,需要重新调整一下利益的关系。”

  她指出:“异型建筑的出现,让三维手段成为必然。现在有许多建筑用传统的二维方式设计不了,无法用画图表现,就必然到三维的框架下,用三维的手段做设计,同样施工的时候,如果二维的图纸没法表达,模型就必然传到施工单位。对设计院来说,当用二维工具做不了时,就必然提升到三维来做。因此,这是一个比较朴素的出发点。推而广之,如果在每个环节上都能够充分体现BIM的价值,就会调动设计、施工以及产业链各方对BIM应用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要让业主转变思维,推动总包模式(EPC)。

  推动EPC模式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科技信息部副主任白玉艳表示,在该公司自有的新中元大厦项目中,自己建造,自己运营,因此在项目的设计和建造中全程采用最新BIM技术与流程,并希望在这个项目上探索全生命周期管理。

  “就算是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设计、施工单位也要推进BIM技术的应用和设计施工一体化。”白玉艳的话代表了一部分设计、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的观点。

  作为设计与施工结合的最好模式,目前国内工程总承包模式已经成为趋势,这也是国内工程企业国际化的大商机。长期以来,中国在海外主要承接传统的施工项目,但近年来国际EPC(工程总承包)工程项目呈上升趋势,目前中国企业承接国际工程项目中,EPC项目约占60%以上。

  技术为BIM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这个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参与的人太多了。大家必须在一个平台上工作。”提到“中国尊”的项目协同,陈宜深有感触,“在这个时候,Bentley项目协同平台ProjectWise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和业主之间、项目总包方之间的数据,包括各种图纸和模型,都是通过ProjectWise进行流转。这样,所有的数据对于在权限范围内的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

  无独有偶。据白玉艳透露,自2010年起,中元国际开始与Bentley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ProjectWise系统,该公司甩掉了纸质文件,现在除了必须保留的纸质文件、纸质档案,其他的项目原始资料基本都存储在系统上。目前,该公司大概运行700个项目,2000个子项目。通过这套系统,他们既可以从设计上进行信息管理,还可以进行质量管理。下一步,他们将考虑数据的挖掘和利用。

  从两个项目的BIM实践,我们都不难看出,先进的技术平台在BIM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话会上,俞兴扬表示,经过多年的软件开发和收购与整合,Bentley形成了较为宽泛和相对完整的支撑BIM的产品线,以不断接近BIM所倡导信息的协同、互用的整体构思。

  据悉,Bentley当前在把拥有的近300个软件进一步整合,以更方便用户使用。可以用AECOsim Building Designer 进行三维建筑设计、ConstructSim 5D可视化施工过程管理系统、Facility Manager设施和空间运维管理,以及项目工程信息管理平台ProjectWise和资产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平台eB多个层面支撑BIM。

  然而,实现数据的畅通流动,还需要统一的数据标准。

  实践的积累催生标准的诞生

  BIM数据标准是保障信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流动的重要条件。在当前我国的建设项目通常都是设计、施工和运维单位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数据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就使设计施工一体化缺少基本的数据基础。

  对此,刘济瑀认为:“其实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大量的BIM实践,标准从何而来?BIM标准的出台要在大量的BIM实践获得认知后形成。所以,标准的制定要有一个过程。”

  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尽管业界对于标准的呼声很高,但缺乏实践的标准是行不通的。借助当前如火如荼的BIM应用发展趋势,相信不远的将来,BIM标准一定会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迎来瓜熟蒂落的一天!

  (吴付标)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